全国咨询热线:17729770251
新闻资讯
2022年6月1日汛期来临。
2022年6月23日天眼新闻网报道广东迎战北江洪水:水利部6月21日发布的汛情通报显示,珠江流域北江今年第2号洪水将发展成特大洪水。珠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21日22时将防汛Ⅱ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Ⅰ级,应急救援力量紧急驰援受灾严重的广东省韶关市、清远市等地。
这是6月22日拍摄的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体育馆受灾群众安置点。 新华社记者 胡拿云 摄
6月22日,在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樟市镇群星村,救援人员乘坐冲锋舟前往救援。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
2022年6月23日看看新闻报道:连日来粤北地区出现特大暴雨,广东韶关、清远等地受灾严重,清远英德地标文峰塔已孤悬江中,临近北江低洼处房屋已经没顶,韶关城区内房屋已被水浸泡,航拍画面中不少市民将私家车停在桥路面两侧,广东省水文局介绍,广东全省已有58条河流,84个水文站点出现超警戒洪水。
每年雨季,汛期来临,积水内涝成为不少城市需要解决的问题。就像上面说的广东韶关,清远的近期汛情,给当地城市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。财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。好的是政府应对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。但是去年郑州的7.20洪灾不仅财产损失严重,人员也伤亡三百多人。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。作为城市规划、设计、建设领域的探索和创新,海绵城市的提出为修复水生态、涵养水资源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。此前,广东省广州市出台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,明确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,形成海绵城市建设体系,建立健全海绵城市设施建设和日常管养长效机制。
所谓海绵城市,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,充分发挥建筑、道路和绿地、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收、蓄渗和缓释作用,有效控制雨水径流,实现自然积存、自然渗透、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。换句话说,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,下雨时吸水、蓄水、渗水、净水,需要时又可将蓄存的水“释放”并加以利用,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“弹性”。
近年来,不少地方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,今年五月底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25个城市名单公布:秦皇岛市、晋城市、呼和浩特市、沈阳市、松原市、大庆市、昆山市、金华市、芜湖市、漳州市、南昌市、烟台市、开封市、宜昌市、株洲市、中山市、桂林市、广元市、广安市、安顺市、昆明市、渭南市、平凉市、格尔木市、银川市。在防治城市内涝、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。在江西萍乡,超八成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标准,逐步实现了“小雨不积水、大雨不内涝、水体不黑臭、热岛有缓解”的整体目标;在吉林白城,通过海绵城市建设,困扰城市发展的缺水难题得到解决,昔日的“风沙城”正发展成为东北“水乡”。郑州去年统计海绵城市普及率也只有百分之三十。今年在郑州有各所学校领头已经开启建设海绵城市,像郑州103中学,郑州五中近期海绵城市,雨水收集项目正在建设中。随着海绵城市的推广普及,越来越多的地方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开始重新审视人与城市、人与自然、城市与自然的关系。
也要看到,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洪涝,个别地方预防和应急工作存在不足;针对海绵城市的设计建设,少数地方还有贪快求全的问题。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,需要久久为功,离不开持久的耐心、科学的精神、系统的办法。持续将海绵城市建设推向深入,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,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推动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。建造更适宜人民居住的环境。
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,建设源头减排、蓄排结合、排涝除险、超标应急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,推动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。让城市像海绵一样“呼吸吐纳”,营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,建设高品质的现代都市,才能把良好生态环境打造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、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,实现美丽宜居、建造更适宜居住的幸福栖居。
联系我们